硬科技赋能科创板,监管质量铸就发展底气
朱宝琛
随着10月29日科创板迎来百日庆典,11月9日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家大关,达到了51家。这些企业均以“硬科技”为显著特征,为科创板的强劲发展注入了坚实的内核力量。
提及科创板,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上市企业的技术属性。具备“硬科技”实力的企业,无疑是科创板青睐的对象。在我看来,吸引并服务更多“硬科技”企业,是科创板发挥其示范、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关键。
“硬朗”、“坚韧”,这是我长期观察科创板上市公司形成的印象。那么,科创板的“硬气”究竟源自何处?研发投入、核心技术、专利积累,这些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石。
实际上,这些科创板企业的“硬科技”实力,已在《证券日报》的多篇报道中得到展现。以专利为例,中微公司自成立以来至2019年2月末,已申请专利1201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038项、海外发明专利465项;已获授权专利951项,其中发明专利800项。
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无论是已登陆科创板的,还是正积极备战科创板的,这些公司都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这些成就,对于科创板的定位和长远发展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
尽管上市公司的“硬科技”实力为科创板增添了分量,但缺乏健全的法规约束,仍然难以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这可能会影响科创板的品质。因此,对于上市或拟上市企业来说,必须明确披露应尽的事项,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详实性和准确性。否则,不仅上市公司自身会受到损害,投资者、中介机构乃至科创板的形象也将受到负面影响。因此,科创板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上市公司的“硬气”,也需要监管质量的“底气”。
上周五,上交所对四家公司采取了自律监管措施,对3家保荐机构发出监管工作函,对6名保荐人进行了监管警示,并对2名保荐人发出监管工作函。
上交所表示,这些自律监管措施主要针对的是未能遵守交易所信息披露规定的企业,这种行为不利于投资者全面及时地获取信息,对审核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监管层对科创板发展的态度是坚定的:一方面,敞开大门,欢迎“硬科技”企业上市,为科创板增添硬气;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强化信息披露,为科创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底气”。
在“硬气”与“底气”的双重保障下,科创板的上市公司队伍无疑将不断壮大。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毅林近日在一个活动上表示,预计到年底,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有望达到100家。
我认为,通过多种措施确保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持续供给,提升市场的覆盖面和承载力,是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方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市场各方履行责任,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标杆企业、龙头企业登陆科创板,为科创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底气”。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