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战精英遭遇搏击王者

——海军特种兵与“昆仑决”冠军的交流纪实

著名散打运动员柳海龙(左)与特战队员现场切磋。关亚斐摄影

海军特种勇士与昆仑决冠军的交流日志

热点追踪

“共享经济”一词如今备受热议,指的是人们公平分享社会资源,通过不同方式贡献和获益,共同享受经济成果。简而言之,即便不直接拥有某物品,也能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加以利用。

在军队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军民融合。军用品可以通过“军转民”渠道供民间使用,而民用品则可通过“民参军”方式应用于军事领域。然而,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军民融合,我们通常更注重物质资源的共享与融合,事实上,我们同样需要在文化知识、技术智慧、理念制度等非物质和软实力领域实现共享与融合。比如,在进行单兵和基础课目训练时,我们可以向专业运动员学习;练习射击时,邀请世界冠军来指导;练习擒拿格斗,武术教练便是最佳人选;在冰雪条件下进行机动与射击,则可以向冬季两项运动员求教……

“欲求其中,必求其上;欲求其上,必求上上。”一篇探讨格局的网文讲述了石榴树苗的三种成长结局:花盆中最多长至半米,缸中可长至一米,庭院空地中则能长至四五米。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格局决定结局。

不仅是兵书论兵,民间亦藏龙卧虎。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滋养之源,军事实践能开阔视野,拓展领域,尤其是在理念意识、方式方法、制度规范上,可以跨越界限,博采众长,从而站在更高层次提升战斗力。

海军特战队员与“昆仑决”赛事冠军的交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富有启示意义的门。

狭路相逢: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这是一场硬碰硬的遭遇战。一方是海军特战队员,另一方则是名扬四海的搏击冠军。

“昆仑决”派出了国内最强阵容:自由搏击“诸神八强”的田鑫、综合格斗冠军张美煊、世界散打冠军柳海龙均参与了交流。

海军特战队员同样不容小觑。他们多次完成海上联合演习、海上反恐反海盗演练、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数十名特战队员赴国外参与国际特种兵集训和竞赛,并获得多项总分第一。

开场时,双方都略带客气,特战队员展示了捕俘拳,田鑫和教练王强则演示了自由搏击的对抗套路。

第二个环节柳海龙登场,以其“柳腿劈挂”名震散打赛坛的柳海龙一出现,便赢得了官兵的热烈掌声。显然,名气并非虚传,而是实至名归。

客观地说,特战队员中很难找到柳海龙的对手。柳海龙并未真正展示“柳腿劈挂”,而是充当“靶子”,让特战队员在他身上寻找飞腿劈挂的感觉。

在“超级散打王”身上,官兵毫不客气,但功夫显然不够火候。于是,柳海龙传授了“柳腿劈挂”的秘诀:要练好劈挂腿,先得练好“一字马”。身高近一米八、体重80多公斤的柳海龙轻松演示了“一字马”,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交流至此,气氛和谐热烈,双方皆大欢喜。但主客双方都觉得意犹未尽,不进行一番实打实的对抗,不碰撞出一些火花,都不甘心。于是,一场具有打擂台性质的挑战就此展开。

首先“守擂”的是2016年“昆仑决”年度总冠军张美煊。他留了一手,不主动进攻,只侧重防守,练习地面功夫。特战队员们纷纷上场,毫不畏惧。但这场挑战显然是一场不对称的遭遇战,差距明显,三名战士先后败下阵来。与强手过招,实际上比的是谁能坚持更久,谁能让对方赢得更费力。

“硬碰硬”的对抗异常激烈,现场气氛也十分热烈。最后,“昆仑决”创始人姜华也加入挑战。原以为老板是个“软柿子”,但两名战士依然败下阵来。不过,姜华赢得并不轻松,两条胳膊留下了几道血痕,这也算特战队员留给他的纪念。

原是一场交流,却与搏击冠军碰撞出火花,有些“约架”的味道,但特战队员们却大呼过瘾、大开眼界。尽管败北,但他们依然乐观: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与搏击冠军的切磋,我们可以在擒拿格斗训练中学习到更多制胜技巧。

剑走偏锋:一次超越输赢的交流

王强,曾在某集团军侦察营服役五年,如今是河北一家搏击俱乐部的总教练。这次来到海军特种部队,他除了激动,还对特战和格斗有着深刻理解。

当年的侦察兵是“绳子一把,刀一把,拳打脚踢抓俘虏”,现在的特战队员与当年的“王强们”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如雄鹰在天、猛虎在陆、蛟龙在 sea,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震撼。

谈到擂台上的输赢,王强认为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些职业搏击选手,一生都在从事“格斗”这一件事,他们是赛场上的“专家”。特战队员则要训练攀登、潜水、跳伞、直升机滑降、特种射击等20多个高强度课目,是“杂家”。擒拿格斗只是特战队员众多训练课目中的一部分。

在赛场上,“杂家”与“专家”比试拳脚功夫,是以短击长,自然难以取胜。但比赛有规则,打仗则有制胜机理。到了战场上,能打赢的肯定是综合素质全面的特战队员,而不是只会一招的“专家”,单靠一招鲜怎么能赢得战争呢。

走进海军特种部队的“昆仑决”创始人姜华,与王强有着同样的感受。当他得知特战队员们每天要完成200个仰卧起坐和俯卧撑、100个蛙跳,每周至少完成两次负重25公斤5公里跑和一次10公里跑;一年要穿烂2双训练靴、磨破3套作训服,每个人负重越野和行军距离相当于从海口跑到北京,每个人练习攀登的高度加起来远超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他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

真正打动姜华的,是官兵们的亮剑精神和血性。以前,“昆仑决”的格斗冠军们也去过大学院校,鲜有人敢上前应战。来到海军特种部队则不同,官兵们个个抢着与格斗高手过招。勇猛顽强的作风,不畏强敌的精神,敢于亮剑的血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特战精神特战魂,令人敬佩。

谈及创办“昆仑决”比赛的初衷,姜华认为举办搏击比赛不仅仅是传授搏击技艺,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尚武精神,打造一张亮丽的软实力名片。他不无感慨地说,今天走进海军特战部队,领略到了“丹心利剑,机智勇敢”的蛟龙精神,找到了久违的中华武术文化的魂魄。

摩拳擦掌:一堂最接近实战的训练

春节前夕,前来部队慰问的人很多。“昆仑决”团队虽然没有明说“拥军”,赠送搏击手套也不是“慰问”,但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们带来了最接近实战的格斗技艺,这才是新年最好的礼物。

观摩了“昆仑决”年度总决赛,也观看了特战官兵与格斗冠军切磋武艺的海军特种部队某部部队长王海峰,道出了来自心底的感触。

实际上,特战队员在与“昆仑决”搏击高手打擂台时,王海峰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对手使出的一招制敌的“锁技”。他甚至等不及擂台赛的结束,就在一边与教练王强交流起“锁技”来。

长期以来,部队练习擒拿格斗术时,有一个锁喉的动作。这个动作练了几十年,现在看来已不太符合实战要求。想想也是,现在哪个哨兵会站在那里等你从背后锁喉?

而“昆仑决”的格斗冠军们的动作则非常贴近实战。他们不仅有面对面的“断头锁”,还有背后的“狮子锁”,只需20秒到30秒的功夫就可让对手“窒息”。

与“昆仑决”的格斗冠军们切磋技艺后,特战队员们个个群情激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出强烈的请战意愿。

比赛是最接近实战的训练。部队长王海峰向记者透露,他们也准备开展格斗竞技比赛。这种竞争激烈的比赛,对提高官兵实战能力,锤炼官兵血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届时,会请“昆仑决”的教练和裁判来部队指导。

春节过后,部队长王海峰着手组织大家把“昆仑决”格斗中的一些实用技术,充实到部队的擒拿格斗训练中去,丰富和规范相关训练内容,并普及开来,使他们的格斗训练更加贴近实战。

“昆仑决”的格斗高手们,无疑是实战化训练最好的“磨刀石”。海军特种部队也与“昆仑决”达成初步协议,建立协作交流机制,努力把擒拿格斗的训练水平推向更高层次,真正练就更贴近实战的军事素养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