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能源品牌建设:专家共议‘能者创牌、源头提质’新策略
引领能源新潮 提升品牌原动力
——探讨中国能源产业品牌建设新路径
记者细致观察发现,中国能源产业正迎来品牌建设的新高潮:举办能源企业品牌提升研习班,增强企业品牌塑造能力;启动“中国能源企业品牌指数”研究项目,助力产业品牌加速成长;举办以“品牌助力新时代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盛典;召开2023年能源产业创新与品牌建设年会及第二届能源产业创新展……在1月13日的北京能源产业品牌智库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牟思南展示了2023年的品牌活动蓝图,彰显了行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与决心。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风云变幻,能源产业的声誉与市场竞争力成为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塑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能源品牌,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在研讨会上,众多行业专家深入分析了我国能源品牌现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品牌价值超越品牌标识”的困境待解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强调品牌创建和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在新阶段,我国能源产业需加速品牌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李冶提出,我国作为能源大国,应做好政策传达与企业服务,推广企业创新成果,助力品牌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企形象研究院院长吕大鹏指出,我国能源品牌建设存在五大短板,包括重视不足、亲近性差、沟通不畅、系统化程度低和国际化战略缺乏。他强调,深化品牌认知、构建品牌体系、推进国际化是提升品牌的关键。
解树江会长提出,能源产品同质化严重,应深化品牌认知,构建品牌体系,并推动品牌国际化。
品牌建设:挑战与机遇交织
在能源企业中,品牌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相互借鉴尤为重要。国家能源集团李永生副主任提出央企品牌建设应具备“6+1”品牌意识与“1+1”品牌方向,强调品牌战略引领下的多方面意识。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新能源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侯玉菡提出,品牌力量源于企业的产品技术与服务能力。
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强调品牌评价体系、指数构建和标准制定的重要性。中国城市报社在多部委支持下,为《能源企业品牌评价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专家常亮建议,标准制定应结合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
《中国质量报》未提及。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