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挑战沃土,滋养科创参天巨树
在云端传递的荣耀——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上,会旗从成都的四川大学飘然“飞抵”贵阳的贵州大学,开启了科技新篇章。3月29日晚,获奖名单在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创青春”微信公众号上揭晓,短短时间内阅读量突破十万。本届竞赛采用“1+3”模式,涵盖主体赛等多个专项活动,吸引了2500余所高校的2.2万件作品竞相角逐。首次推出的网络主题直播和云展厅吸引了600万人次学生参与,参赛规模和影响力均创历史新高。
走过32年的“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如何在高校和社会中保持其广泛影响力?答案在于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深化信仰根基。自1989年创办以来,竞赛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宗旨,助力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培育了大量创新人才,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已成为百万学子的科技创新舞台。
竞赛不仅孕育了多位院士和长江学者,还培养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教授。70%的获奖者继续深造,竞赛成为培养青年才俊的创新摇篮。共青团始终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优化政策、完善机制,不断丰富赛事内涵,提升赛事活力。
本届竞赛围绕“群众性、客观性、交流性”进行改革,优化校赛机制,强化评审严肃性,通过线上活动加强交流,新媒体平台观看量超过千万。赛事聚焦国家战略,引导青年学生提升能力,以赛促教、促学、促创,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助力青年学生实现成果转化。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挑战杯”竞赛紧跟国家战略,引导青年学生弘扬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