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业风雨兼程二十年,经历了2024年增值税的开征、资管新规的实施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批准,养老目标基金和职业年金业务也首次落地。公募基金规模达到新高,固定收益和被动型产品线受到市场青睐,但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年度业绩方面,固定收益类产品线表现出色,各类基金的收益分布较广。展望未来,预计机构业务将持续保持热度,职业年金投资将崭露头角,养老目标基金将成为长期潜力品种。

【资产管理业专题研究系列之二】公募基金行业深度分析与未来展望

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多个标志性事件,从增值税的开征到资管新规的实施,再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批准,大资管行业的融合趋势势不可挡。业务方面,除了传统产品线的热门基金外,2024年也是养老目标基金和职业年金业务在公募基金领域的元年。

资管大融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

2024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标志着大资管行业融合发展的序幕。银行理财子公司凭借巨额资本和渠道优势率先行动,目前已有28家银行计划设立理财子公司,银保监会也陆续批准了建行、中行、农行、交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申请。

随后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为银行理财和理财子公司业务建立了符合资管新规的配套制度,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面临竞争:公募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业务形态趋同。相比而言,公募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在监管标准上存在相似性,两者在业务上也有所趋同。首先,公募银行理财大类产品线已扩充至股票资产,理财新规增加了公募理财产品的权益投资属性,放开公募理财产品不能投资与股票相关公募基金的限制,理财子公司旗下公募理财产品则更进一步,可直接投资股票。其次,理财产品销售起点大幅降低,银行理财业务中的公募理财产品由5万元降至1万元,理财子公司则不设置理财产品销售起点。投资杠杆率也与公募基金趋同,单只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的杠杆水平不超过140%。此外,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代销渠道也呈现多元化。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两项优势:可投非标+有条件发行分级理财产品。资管新规虽允许公募资产管理产品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但实际监管对公募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有所区别,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的政策已明朗化,政策红利是其相对公募基金的一大优势。同时,在公募分级基金受限整顿的背景下,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分级理财产品,但须符合“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的资管新规要求。

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其资本实力、销售渠道上的优势虽大但并非压倒性。银行理财子公司数十亿的注册资本上限虽不在少数,但公募基金公司经历二十年发展,已不乏资本实力较强的头部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半年度末,四家公募基金公司净资产超过70亿元,五家公司净资产处于40亿元至60亿元,20亿元至40亿元的有11家。

销售渠道方面,基金业协会披露的2016年基金销售保有量来看,银行占比约四分之一,公司直销最大、占比约68%,加上6%的券商,销售渠道上不完全依赖银行。当然,直销渠道强势有其特点及局限性,例如互联网渠道接入直销系统、机构资金介入等。

公募基金在产品线全面布局、增值税节税、团队及投研文化融合上具备一定优势。相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也有其自身优势。一方面,头部基金公司通过多年发展,在主被动权益(含主题品种)、各类固定收益、QDII、商品及另类投资等各产品线上均有布局,形成覆盖面较广的大类资产基金池。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在增值税上有一定节税优势。此外,团队体系建设、投研文化的融合也是新成立公司需要迈过的门槛,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薪酬体系吸睛较高即与此相关。

新旧交织: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共赢。两个办法相关条款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管产品时,所投资资管产品不得嵌套公募基金外的其他资管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内部理财产品,也就是说若理财子公司发行FOF类理财产品,公募基金是其一类可选资产。此外,当前基金销售渠道多元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爆款产品往往并非出自银行系,尤其是非固定收益类基金。银行渠道若因其理财子公司原因而厚此薄彼,将有损其原先基金超市的优势地位,故大概率上基金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仍将延续。

综上所述,银行公募理财业务影响最大的并非基金公司群体而是个体,一方面,银行系基金公司因未被银行全资控股,后续或将面对内部资源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规模较小且产品线特色不足的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堪忧。

公募产品冷热不均,资管新规落地后部分品类再度受限

2024年不乏受资金追捧的公募基金。持续营销产品方面,短债品种、ETF中各有3只较前一年底规模增量在百亿以上。新发热门品种基本贯穿全年,从年初权益类爆款产品、二季度事件类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基金,到政策推动落地的战略配售基金、央企结构调整ETF及养老目标FOF,多个品类基金均有不俗表现。

但在资管新规发布的大背景下,公募产品监管亦是有保有压。除往期受限的保本基金、分级基金持续缩水外,货币市场基金、短期理财基金在监管上进一步收紧。

货币市场基金方面,在2024年实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的基础上,2024年6月,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规范互联网货基销售行为,并对T+0赎回提现实施限额(一万元)及垫支主体管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则专门论述了防范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短期理财基金也面临整改。2024年7月《关于规范理财债券基金业务的通知》发布,其将短期理财基金整改分为固定组合类理财债券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两种,并在投资范围、基金估值及整改前要求等方面分别做出具体规定。2024年底,短期理财基金追随货基退出了规模排名的历史舞台。

专户业务缩水背景下,全面布局养老支柱业务

继2024年后,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户规模再度缩水。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产品备案月报披露,2024年11月底基金公司专户、其子公司专户规模分别为4.46万亿元、5.42万亿元,分别较前一年底降幅约为10%、26%。

2024年是公募全面布局养老投资的一年。在股市低迷、通道类业务萎缩的环境下,基金公司正积极寻求业务增量。其中,养老投资是能够获取长期资金流的一项业务,且国内政策方面也多有推动。

公募基金行业在养老投资领域已实现全面布局,除了早期布局的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业务外,2016年14家基金公司获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人资格,2024年10月9家基金公司再获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牌照。叠加2024年9月国内第一只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公募基金行业已全面布局养老投资领域,涉及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

股东多元化格局初现,个人系公司成立数创新高

近年来,公募基金公司股东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多家非传统股东类基金公司获批。2024年获批的12家基金公司中,分别有8家个人系、3家券商系和1家私募系公司。伴随监管层鼓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公募,个人系公司成立数创年度新高。

但从管理规模来看,券商系、银行系和信托系等传统系公司仍占据绝对权重,三者合计规模(剔除货基、短期理财基金)约4.3万亿元、占比高达九成,全口径管理规模占比亦超八成。短期内,个人系、私募系及互联网金融系等新生力量仍难以撼动市场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系公司由早期参股模式转向全资持股,股东方包括券商资管子公司及券商本身。2024年成立的三家券商系基金公司分别为湘财证券、华融证券、西藏东方财富证券旗下全资子公司。此外,银行系基金公司已连续两年未有设立。

人员流动与产品退出

基金公司高管变更趋势落后。伴随基金公司数从100家增至140家,近五年高管变动人数每年保持在240人以上。2024年,基金公司高管共变更251人,涉及92家基金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变更1.8人,高管岗位中副总变更人数最高、达113人。从变更人数及司均变更人数指标来看,自2015年高点后基金公司高管变更趋势落后。

基金经理变更方面,2024年基金经理平均变动率约为38%,略低于2024年的42%。其中13家(29家)公司旗下离职(新聘)基金经理超过五人。

供给过剩叠加流动性监管,基金清盘只数再创新高;募集失败事件呈现常态化。从公募基金供给层面,2014年施行的注册制令产品发行审核周期缩短,此后每年成立的基金只数均超850只。期间多数大类资产并无趋势性行情,后续运作中资金持续流出的基金不在少数。此间,帮忙资金介入虽起到避免清盘的作用,但低于清盘线的产品数有增无减,2024年底规模低于五千万元的基金数达766只。

2024年10月1日,《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施行,相关条款严格限制持有人集中度,令帮忙资金的介入难度大幅提升。由此,2024年清盘只数大增,2024年清盘只数再创历史新高。同年,募集失败的公募基金亦渐多。实际上,规模过小及政策监管为清盘诱因,预计后续基金清盘、募集压力仍将保持。

行业格局及发展趋势

管理规模创新高,固定收益及被动产品线受追捧

规模创新高但增速低于去年。2024年8月,公募基金首次突破14万亿元大关。截至2024年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合计12.9万亿,虽由高点滑落但仍创出历年新高,至此公募基金已连续七年实现规模增长。规模增速方面,同比去年增长11%,低于去年增速16个百分点;近十年,公募基金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19%,期间各产品线结构调整幅度较大。

固定收益及被动产品线受追捧,规模增量及增速均居前。大类产品线规模增量方面,债券型、货币市场型、指数及指数增强型增长较多,较上年分别增加10088亿元、8218亿元、2045亿元。混合型、主动权益型、保本基金规模下降较多,分别缩水3525亿元、1629亿元、1271亿元。整体来看,在债牛股衰的市场中,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放量,权益类产品继续收缩,受监管影响保本基金到期后选择转型或清盘。

规模增长率来看,债券型、指数及指数增强型年度规模增速较快,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3%、38%。可转债型、量化对冲型规模增速亦可圈可点,两者增速均在17%左右。保本基金规模降幅达68%,混合型降幅亦较高。

规模大涨中的异动品类:短期纯债型、债券指数型规模分别同比增长35倍、4倍。债券型基金延续近年来规模大涨态势。从债券型子类品种来看,截至2024年底,中长期纯债型规模达两万亿元、同比增长54%,短期纯债型、短期理财型规模增长亦较多,分别增至1049亿元、5753亿元,前者为固定收益产品线规模增速最快者、同比增长率达35倍,在货基、短期理财基金受限局面下异军突起。此外,可投权益资产的混合债券型为债券型基金中唯一缩水品种。

被动产品线规模增量则主要来自股票指数型、债券指数型,两者规模分别增长1244亿元、850亿元。债券指数型规模增长在被动产品线中最快,2024年同比增长率达四倍,且增量多来自2024年的新发产品。

大类产品线存量格局稳定,债券指数型升至指数及指数增强型第二大子类

截至2024年底,货币市场基金仍为第一大品类,规模合计7.59万亿元。债券型规模列第二、达2.91万亿元,主动权益型、混合型、指数及指数增强型规模次之,且均高于7000亿元。相比2024年底,大类产品线格局变化较小。

细分产品线来看,指数及指数增强型基金中,股票指数型规模占比四分之三,较2024年小幅下降五个百分点,债券指数型占比提升10%至14%,超越股票指数增强型成为该类中第二大产品线。债券型格局较稳定,其下中长期纯债型占比约七成。

竞争格局:市场份额、产品线及盈利能力综合对比

头部基金公司占较高份额,公司盈利能力差异较大。剔除货币市场基金、短期理财基金后,前二十大基金公司规模占比62%。共15家基金公司规模高于千亿元,其中4家突破2000亿元,分别为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

基金公司盈利能力差异较大,天弘基金、易方达基金居前。以2024年底标准化规模(定义参见右下图备注)探究基金公司盈利能力,天弘基金、易方达基金分别高达2696亿元、2063亿元,工银瑞信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广发基金、建信基金为第二梯队,标准化规模均处于1200亿元至1600亿元间。标准化规模不满一亿元的公司有27家之多.

嘉实、汇添富、易方达位列主动权益型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