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创新前沿】

大湾区科创浪潮涌动新篇章

踏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实验大厅,眼前绽放的是一片色彩斑斓的科技之花:橙色、紫色、蓝色、绿色……这些如同七色花般绚烂的谱仪,以靶站为核心向外辐射,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色彩各异的谱仪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透露,散裂中子源堪比“超级显微镜”,其释放的中子犹如“探针”,能够透过谱仪精准探测物质的内在结构,从微小的手机芯片、DNA,到庞大的深海潜水器、高铁车轮,无所不及。

陈和生进一步解释,比如高铁车轮的使用寿命,正是依靠工程材料应力衍射仪的测量来评估,以确保既安全又经济的使用周期。近期,该谱仪对国产高铁车轮的测量数据,将为高铁车轮的鉴定和大规模应用提供关键支持。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自建设之始便与港澳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对中国散裂中子源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其团队研发的“超级钢”正是借助这一平台,揭示了微观结构,为材料改进提供了关键数据。

自2018年8月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吸引了全球超过4500个注册用户,完成了1000多项课题研究,其科学成果涵盖了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为大湾区吸引了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

在珠江东岸,众多中小企业正将先进科技融入日常生活,展现出勃勃生机。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其展厅中的新能源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从电动自行车到家用储能系统,背后都离不开锂电池这一核心。

博力威的成长秘诀在于研发能力,公司副董事长刘聪表示,紧跟全球技术前沿,攻克新能源应用领域的关键难题,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公司研发的更高安全系数的锂电池,正是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从材料体系入手,实现了单体电芯的安全突破。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博力威等企业在大湾区形成了集聚效应,为广东万亿级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深圳,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和成果令人瞩目。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通过“楼上科研、楼下创业”的孵化器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实验设备和科研人才资源,推动了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进程。

沿着广莞深港科创前沿,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平台如串珠成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创新创业平台竞相发展。大湾区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浪潮,正激励着中国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