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误解:中国‘产能过剩’指责不符产业实际
近期,记者深入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并与国内外业内人士深入交流后得出结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与欧盟等国家提出的“产能过剩论”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他们对我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缺乏足够认识。
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性价比得益于市场竞争充分、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链集群效应所带来的比较优势。美欧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炒作,实际上是对产业发展逻辑的故意曲解,是他们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借口。
“过剩”一说,并无根据
美国彭博社报道,根据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与行业协会数据分析,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并不高,尤其是大部分领先汽车制造商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正常水平。近年来,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产能利用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例如,2023年,比亚迪集团、特斯拉上海工厂和上汽集团等产能利用率约在80%,而韩国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分别为23%和25%。业内人士指出,判断产能是否过剩,应关注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而非小企业的低端产能。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所谓“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是数字游戏,部分西方人士将最终会淘汰的产能错误地计入中国汽车的总产能。此外,产能建设是动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需要提前布局。
德国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尚未饱和,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生产商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欧盟以“补贴”和“倾销”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站不住脚。
记者发现,汽车供应链企业并未感受到美西方炒作的“产能过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能,实现动态平衡。
不依赖补贴,而是竞争
部分西方经济体指责中国政府为电动汽车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导致中国电动汽车低价出口全球市场,造成市场扭曲。但国内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的误解。
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表示,依赖补贴的企业无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更不用说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就。中国新能源汽车以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势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了以整车企业为核心,配套先进智能网联产业链和高效产业政策的产业生态。例如,合肥市拥有6大整车企业,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
华安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姜肖伟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势使其价格具有竞争力,即便出口欧洲的电动汽车价格高于国内,仍具有价格优势。
“过剩”论实为保护主义
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美欧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的真实目的是担忧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担心在汽车产业竞争中失去优势。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表示,欧盟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缺乏证据,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事实上,中国本土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很低。
姜肖伟指出,在欧洲市场占较高份额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并非全部来自中国全资车企,部分车企有外资背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有助于欧洲实现能源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保护主义不会带来长期成功,欧洲业界应通过提升产品和技术水平来应对挑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