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资讯:诚字探秘:形声与会意双解之谜
在探究苏洵《六国论》中“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深意时,一名学生突发奇想:“‘成’字家族里的成员是否彼此关联?它们是否都蕴含着相似的含义?”这个问题不经意间将我带回了北宋时期,那位提出“右文说”的山西学者王圣美。
王圣美的理论,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描述:“右文者,如戋,小也。”这一理论启示了后世学者:许多形声字同时具备会意字的特点,其声旁不仅指示读音,也蕴含意义。我将这一段话分享给学生们,他们兴奋地发现,自己的见解竟然与古贤不谋而合。
我接着解释:“《梦溪笔谈》只探讨了‘戋’部,未涉及‘成’部。今天,就让我来为你们解析‘成’字的奥秘。”从“戊”字派生出的“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定义为“就也,从戊丁声”。其中,“戊”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战斧,“丁”则源自“钉”字。学者们普遍认为,“成”字既是形声又是会意,象征着战斧挂在钉子上,象征着胜利,进而衍生出“好、大、美”以及“结束、完成”等含义。例如,“城”是土堆成的建筑,“娍”指女子美丽,“珹”则是玉石制成的珠子。
对于“诚”字,左边的“言”简化自“言”字,右边的“成”既表音又表义,联合起来意味着“言而有信”,延伸为“真诚、诚实”以及“的确、确实”等含义。在《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指的是“真诚”,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则表示“的确”。言者态度坚定,但听者未必全信。换个角度看,“诚”字还衍生出“如果、果真”之意,如《史记》中的“楚诚能绝齐”和《资治通鉴》中的“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正说着,一位学生摇头晃脑地站起来:“老师,您今日真是我们班的王圣美啊!”我无奈地笑了笑,心想:这群顽皮的孩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