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审核流程中,股份支付事宜是监管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证监会《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5号》中提到的各种情形,通过IPO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一、增资或转让股份导致的股份支付

例如,某科技公司员工以较低价格受让股份,同时实际控制人提供无息借款,借款的公允价值通过市场利率折现计算,并计入股份支付总费用。

IPO股份支付判定与案例分析:金融视角下的实践探讨

二、顾问或实际控制人/老股东亲友获得股份

如某公司顾问因对公司供应链精益化作出贡献,被授予公司股份。这类情况需关注服务内容的特殊性,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因此需在后续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和结算日,以股份公允价值与支付价格的差额计量权益工具,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三、客户、供应商获得股份

某公司主要客户在公司增资扩股时认购股份,价格与同期外部投资者一致,且销售业务价格公允,合同条款正常。若客户入股价格公允,则无需确认股份支付费用;若低于公允价值,则需确认相应费用。

四、集团内部股份支付案例

某子公司向集团内员工持股平台发行限制性股票,子公司自身员工和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员工分别获得股份。在集团合并报表中,股份支付费用合并计算;在子公司个别报表中,仅确认自身员工相关费用。

五、IPO股份支付的等待期和公允价值确定

等待期需结合激励方案、协议、合同等约定,判断是否实质构成可行权条件。若存在离职需以不公允价格转让股份的条款,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实质等待期。公允价值确定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评估值、可比公司市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