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之后,国际金融市场延续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均出现了显著上涨。特别是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的股市攀升和汇率回暖,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观察家认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强劲反弹主要源于市场风险偏好的回暖,而股市和商品市场的回升则可能是因为之前看空力量的平仓操作,其持续性仍待观察。

市场回暖背后的三股力量

中国期指强劲反弹:风险偏好回暖主导行情

在国庆假期后的短短两个交易日里,国内三大期货主力合约IF1510、IH1510和IC1510分别上涨6.04%、4.49%和8.26%,上证综指涨幅也达到了4.27%,国债期货和大宗商品市场同样表现强势。

分析这一现象,市场风险偏好的回升显然是主要动力。若仅从股市政策支持、债市基本面改善或商品市场减产等单一因素来解释这一全面上涨的局面,显然过于片面。更合理的解释是,宏观层面上出现了普遍的积极信号。

首先,美联储的加息步伐放缓,缓解了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尽管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却意外地成为了市场反弹的助推器。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官员们更加倾向于保持当前的宽松政策,这激发了市场对风险资产的广泛兴趣。

其次,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速度减缓,股市逐渐趋于稳定。相关数据显示,新兴市场的资金连续十三周净流出,但流速已显著降低。

最后,中国政府稳定增长的措施不断加强。虽然官方表示不会实施大规模刺激计划,但从经济数据和微观迹象来看,政府已经悄然加大了杠杆,以对冲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的影响。

一方面,自九月份以来,针对房地产、汽车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刺激性政策陆续出台,如降低非限购城市购房首付比例,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实行免征,对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等。同时,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总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

另一方面,融资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发行利率也在下降。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的债券发行备受瞩目,其发行规模已占企业债总额的六成以上。许多地产企业正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债券融资来替换银行贷款,减轻利息负担。

风险隐忧不可忽视

首先,市场杠杆正从股市转向债市。目前,评级较高的公司债可以用于质押融资,这实际上为市场提供了放大杠杆的可能性。这一现象令人联想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过度的信用债或垃圾债杠杆可能导致资不抵债,从而引发连锁的债务违约风险。

其次,中国面临刘易斯拐点和房地产长周期拐点的挑战,如果不加速改革,清理无效产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那么地方融资平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这三大“资金黑洞”可能会抵消宽松政策的正面效应。

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