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债券市场的动态备受瞩目,长期债券收益率曾连续走低。但在央行多次就债券市场风险发出警告后,市场多空双方角力升级,短期投机行为逐渐退潮,预示着债券市场供需平衡可期。

《金融时报》记者就债券市场的若干焦点问题,采访了业界权威。专家指出,我国债券市场总体稳健发展,是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融资途径。针对今年的债券牛市,央行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出发,多次发出风险警告,目的是为了防止市场风险的累积和放大。投资者教育尤为重要,必须强调债券市场波动性,投资风险无处不在。

警惕一致预期引发的债市踩踏风险

市场对于长期债券收益率的波动持续保持敏感。部分市场机构为追求更高收益,纷纷购入长期限债券,导致需求激增而供给相对不足。市场预期央行可能降息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一些机构因此打算大举买入国债等待升值,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陷阱。

金融管理部门对这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一致性行为保持高度警惕。过去数月,央行已通过多个渠道提示风险,包括国债买卖操作和MLF质押品阶段性减免等措施,以避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

债券市场的“踩踏”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反馈效应仍然让人记忆犹新。2022年11月,国债收益率短期内的剧烈波动,导致债券价格大跌,基金和理财产品遭遇大规模赎回,加剧了市场波动。今年以来,长债收益率下行,吸引了众多资金涌入,也伴随着杠杆交易的增加,这些都是投资者必须警惕的。

在市场高度关注债券市场的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诸多非官方言论,试图影响市场走势。事实上,短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受经济预期影响,而超长债收益率的波动则更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部分人士利用市场波动,通过发布误导性信息来谋取私利。

金融管理部门对债券市场的监管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近期,交易商协会对数家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自律调查,并移交给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行政处罚。

为了促进金融机构合规和风险管理,央行提出开展债券资产风险敞口的压力测试,以增强金融机构对极端市场情况的应对能力。此类测试旨在提示金融机构关注风险,优化资产配置,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