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未来胜负的关键,改革则系国之命运。当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首要动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这座正加速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正聚焦于破解创新发展的瓶颈,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的作用,为北京乃至全国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力。

激发创新潜力,释放原始创新之源

二十年前的一个初夏,姚期智结束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最后一堂课,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他心念:“我将启程回家,回到我永恒的归宿——中国。”飞机穿越云层时,姚期智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坚定。

中关村先行先试催生科创新引擎

作为世界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也是唯一获得图灵奖的华人,他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旨在为中国培养能够领跑国际的计算机科学人才。

随着时光的流转,人工智能的浪潮不断涌动。与清华大学相邻的五道口,已成为众多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在这不到1000米的范围内,百川智能、智谱AI等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王小川、唐杰等清华校友成为中国AI产业的中坚力量,姚期智创立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简称“姚班”)的学子们,也在科创界崭露头角。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北京正通过打破传统束缚,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参与全球科技人才的竞争。

2024年初,李文辉一直忙碌于原创型乙肝、丁肝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这款有望填补国际空白的新药备受业界期待。

多年前,李文辉离开哈佛大学,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投身乙肝病毒受体研究。在传统科研院所,这样的成绩单可能面临巨大压力,但作为我国科技体制的试验田,北生所为科学家提供了稳定的经费和宽松的评估机制,让李文辉得以安心研究。

更大的自主权、更充分的信任和专注的科研时间,终于让李文辉找到了突破。2012年,他的团队确认发现了乙肝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关键受体,并在2024年获得了全球乙肝研究最高奖。

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回归与成长,彰显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强大磁场,指向了北京。一系列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为北京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在国家科技奖中占据首位,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也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北京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科研城市的领导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去年继续保持全球第三。

搭建科创梦想之桥

“2010年,我们一群人围坐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喝着小米粥开始了创业。中关村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家小公司从一开始就心怀天下,希望影响全球。”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感慨万分。

如今,小米已成功进入全球手机销量前三,并开始涉足造车领域。雷军立下目标,要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中关村吸引了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平均每5分钟就有1家科技企业在北京诞生。截至2024年底,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高风险,股权激励一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2024年1月起,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开展股权激励分期纳税试点,为企业吸引和激励人才提供了巨大支持。

宽容失败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创新的硕果。北京某新药研发公司在开发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晚期症状的创新药物时,尽管面临失败,但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批准了企业的免责申请,企业信用未受影响。

中关村建立了一套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承担高风险的科研项目,勇攀科技高峰。中央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北京在多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发挥了试点突破的作用。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是中关村人的精神内核。北京滋养了中关村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搭建起一座座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梦想之桥”。

织就全球创新网络

“这不仅是对我们在中国科研和创新领域成就的认可,也是我们与中国放疗事业共同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医科达中国区总裁龚安明在接过北京外资研发中心授牌后感慨地说。

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了数百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上市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北京以开放共赢的姿态,推动创新,不断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面对建成科技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日益临近,北京肩负着重大使命,正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