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理论实践融合,推动宏观经济理论与应用对策创新
冯明,1988年3月出生,党员,经济学博士,2024年6月提前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政策研究室负责人,同时担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致力于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探究。在《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等知名期刊及报纸上发表文章30余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摘要转载。曾两次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研究类特等奖,三次一等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青年英才”(2024年)。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金融学会优秀论文”(2024年)。
请简要回顾您的学术历程,并谈谈为何选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研究工作?
我的学术背景较为 straightforward,本科及博士阶段均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接受系统的经济学训练,期间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拓宽了国际视野。2014年博士毕业后,便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至今已十年。起初在财经战略研究院工作,专注于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2024年调至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依然不变。
选择来社科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社科院提供了潜心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真学问的理想环境,能让我充分发挥在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数量方法方面的专长,做到学以致用。此外,社科院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一线调研交流的机会,帮助自己深入实际、增长见识、理解经济实践、提升研究能力。二是社科院在经济学及更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脉传承,孕育了众多学术大家,这是我学生时期就心怀敬仰的。
晋升研究员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您的同事和学界同仁,特别是青年学者对此有何反馈?您对职称破格政策有何评价?
晋升研究员后,工作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变化,依旧忙碌于研究、数据分析、调研和写作。主要变化可能在心态上:之前因考核和职称压力,有时不得不在选题上妥协,做一些短期研究,不敢全力以赴投入真正有价值的重要课题。现在心态更为从容,能更专注于有价值的选题,即使研究周期长、发表难度大,也能保持决心。破格晋升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激励,提醒自己设定高目标,不断产出新的研究成果。
职称破格政策是社科院深化人事人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是“菜单式”评价标准的推出,让青年学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避免在一般化的研究成果数量竞争中陷入内卷。这有助于激励青年科研人员不忘初心,志存高远,在各自领域深入研究。
请您谈谈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关注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创新性成果,获得了哪些学术荣誉或奖项?
我的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在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成为一个丰富的“矿藏”。我要求自己的研究紧密联系实际,从国家经济发展改革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
近几年来,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机制,二是宏观经济治理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两个系列,部分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摘要转载,一些结论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引用。基于这些研究形成的政策研究报告,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受到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近年来,我两次获得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研究类特等奖,三次一等奖,多次受邀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经济专家座谈会。
与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哪些独特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社科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给予了您哪些支持和帮助?
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社科院的一大特色在于学科建制齐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度融合。以经济学为例,社科院的专业建制在全国范围内最为齐全,从基础理论到方法论,再到应用研究,涵盖了现代经济运行和经济学学科的各个方面。此外,其他学部也配备了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
学科建制的齐全带来了明显优势。在平时,各个重要领域都有科研人员深耕,实现专而治之、长期跟踪、深厚积累。在面临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时,能实现“集团军作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跨学科合作。
在社科院工作的十年里,我受益良多。例如,有机会参与多项集体性重大课题,感受不同学科资深专家的研究方式,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这些在其他研究机构是难以获得的。此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所内或院内其他院所的专家和同事总是乐于提供帮助。
接下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何心得体会?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同时关注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为了保持敏锐度,我总结了一个六字口诀:“望闻问剖数比”,即多走多看、多聊多听、多想多问、深入研究、持续分析数据、进行历史和跨国比较。
在平衡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方面,您有何经验和建议?
我一直努力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这主要与我的研究领域有关。宏观经济研究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要做好这一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也不能仅关注现象,而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借鉴。
要想兼顾这两类研究并不容易。发表学术论文和撰写政策研究报告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我的体会是: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实践出真知,多到一线调研,亲身参与实践;勤能补拙,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最后,您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有何建议?对于其他有意申请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何建议?
做研究是一生的事业,我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很难给出建议。对于有意申请破格晋升的青年学者,我想说的是,学术研究充满不确定性,迷茫和焦虑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勤奋、坚持和好奇心三点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